上影节电影放映创纪录 水平待提高传媒大奖赢人心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11日开幕,19日闭幕,星光灿烂,好不热闹。各路电影人汇聚上海,明星走秀,编剧导演卖剧本,银行家、投资人争相奔走,连默多克、邓文迪都来了。可他们除了让观众看看,还能如何与普通观众发生联系呢?

活动众多更务实

电影节每天都举办众多活动,除了开闭幕式,还有电影大师班、电影交易市场、产业论坛、电影项目创投、合拍片洽谈、主席论坛等。对业内人士而言,这是一个盛大的派对,银行家、投资人、制片人、导演、编剧、明星、院线、技术公司等,都在派对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

今年,很多记者等着听冯小刚放炮。可是当他温文尔雅地主持论坛和吴宇森一同为年轻电影人的剧本出谋划策时,许多人心生敬意。两位大导演和年轻电影人聊故事,谈投资,抠细节,台上与台下活动,聊得务实。类似这样的活动,今后电影节应该多办——活动花钱不多,却对中国电影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电影节如果每年能扶植10名新人,其中有一人取得成绩,5到10年,至少就有5名叫得响的导演,中国电影就将有巨大收获。

电影放映创纪录

本届电影节开幕前,参赛参展影片的票房销售就已出现喜人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电影节期间有700余场电影放映,其中有235场为满场,创下历史纪录。电影节期间,电影节指定24家影院的门票销售情况良好。在主会场上海影城,不分平日和假日,每天都有影迷专程赶来看电影节的电影,影院大堂人头攒动。

对影迷来说,能在电影院看到平日看不到的电影,或者提前观看一些影片,非常幸福。像《钢的琴》《蓝》《皮娜》《雨人》《大都会》《花与艾丽丝》《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卡萨布兰卡》《大地惊雷》等片,极具人气,不仅影迷喜欢,记者也十分喜欢。

整体水平待提高

金爵奖也就是主竞赛单元参赛片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是个老话题。今年影片的水准反响平平,个别金爵参赛片甚至引起巨大争议。只要看一看戛纳、威尼斯的评委会水准,就知道上海的差距。本人和许多影迷一样,非常喜欢巴瑞·莱文森执导的《雨人》,不过那还是1988年的事。下届是不是可以考虑让更恰当的导演出任评委会主席呢?同样,对于演员当评委也需要推敲。不是说演员不能当评委,而是我国的状况与国外不同。外国许多演员身兼制片人、导演、编剧等职务,他们精通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不单是表演专家,还是电影专家。

同样有待提高的还有电影节开幕片《大象的眼泪》。虽然影片比较动人,然而,从艺术品质上来说,未能与国际A级电影节相称。它讲述大象感恩,帮助好友杀死了好友的老板,充其量就是畅销书改编成肥皂剧。观众证明了它的水准,字幕没放完,观众就哗哗地跑了——这可是电影节的开幕片。

传媒大奖赢人心

电影节评奖环节中,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给了人不小的惊喜。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这是一份很高的荣誉,声音发自全国媒体。这是一场商业与艺术、内心与外在的博弈。王千源、秦海璐分别凭借《钢的琴》获得最佳男女主角奖,《钢的琴》还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赢得完胜。这个奖不搞平衡,该空缺就空缺。电影频道和电影节这次赢得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