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哪些电影被热捧哪些遭冷落

上海国际电影节:哪些电影被热捧哪些遭冷落

 

 

《画皮2》剧组在开幕式红毯上

  王佳彦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多年参与电影节的审片与排片工作。最近这段时间,他的微博上每天被人问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某某电影还能不能多排一场?

  “5场是一部电影在电影节上的最高放映场次,很多电影已经排到这个极限,不能再加了!”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这样表示。不过,作为一名资深电影人,他理解影迷的热切和焦虑:许多电影只能在电影节上看到,平常影院是不可能上档期的。一些影片成为众人追捧的大热门,早早就门票售罄,28家指定影院门口排片表上那些大大的“满”字,是观众和组委会之间的心有灵犀。

  那些受到热捧的

  虽说对影片的偏好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不过从电影节目前的门票销售情况来看,热门影片还是相对集中的,除了向来不缺粉丝的美国电影之外,还有来自英、日、意、法和国产新片,开幕3天所有场次的门票都已售罄,显示出了购票者多元化的口味。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法国、英国、日本和意大利都是电影文化发展成熟的国家,但它们出产的影片平时在影院里较难见到,而电影节则以专题的形式集中放映,难怪影迷趋之若鹜。其中意大利塔维亚尼兄弟导演的《凯撒必须死》是今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得主,艺术卖相十足;《教皇诞生》的导演南尼·莫莱蒂是意大利最炙手可热的全才,也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该片是他的最新喜剧作品;日本影片《麒麟之翼》开幕前不久刚确定来沪参与展映,除了由阿部宽、新垣结衣、黑木明纱等组成的主演阵容足够亮眼之外,同名原著作者东野圭吾在上海的“粉丝”群数量也不容小觑;英国影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曾入围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采用的是西方人喜欢的从家庭教育审视社会问题的视角,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四百击》和《无因的反叛》;而特吕弗的作品《四百击》和《朱尔与吉姆》一票难求的原因除了是艺术电影的胜利之外,也与两部影片的放映场次有关:都只有两场。

          一些国产经典影片同样受到欢迎。有影迷说,在国产片质量和票房都不敌进口片的今天,是这些大师的作品让他们恢复了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始人、导演吴贻弓的代表作《城南旧事》,虽然在上海拍摄,讲述的却是北京往事,用散文诗般的镜头语言将大时代下的人情冷暖徐徐道来。因为该片门票早早卖完,组委会又临时加排了一场。同样加场的还有代表了我国早期现实主义电影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集合了导演蔡楚生、郑君里和明星白杨、陶金、上官云珠等,该片曾创下1949年前国产影片的最高上座纪录,在上海引发了“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狂潮,此次放映的是中国电影资料馆全新修复版。

  那些不该被冷落的

  有热就有冷。虽说来到电影节上的都是经过挑选的好片,但口碑和名气仍然是大多数影迷选择观看的主要指标,一些出自电影小国和影坛新人的作品因此受到了冷落,有些作品放映场次本就不多,售出的门票却只有几张。而在王佳彦看来,这些冷门之中其实不乏佳作,电影节是拓宽视野的好机会,影迷不妨避热趋冷,趁此机会多涉猎一些“小片”,是看电影,也是了解地域文化。

  非洲电影是什么样的?恐怕很多人绞尽脑汁,唯一能给出的答案是《上帝也疯狂》——一部30年前的作品,由博茨瓦纳和南非联合摄制。在很多影迷心里,那是一部能跻身世界最佳的影片,也铸成了我们对非洲电影最深刻的记忆:看现代文明如何与原始社会和谐共存。而这一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罕见地设立了非洲电影单元,虽然只有4部影片,却让我们的电影版图变得完整。其中肯尼亚电影《最老的小学生》讲述一个84岁老人上小学的感人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有沧桑的人生经历,也有他为了赢得上学权利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加蓬影片《国王的项链》和《上帝也疯狂》异曲同工,说的是一个非洲部落的女王为了册封新王需要一条先祖的项链,忠仆从权势人家偷来这条项链,交给了马戏团的男孩,男孩把项链藏在狮子身上,狮子却又要被交给致力环保的科学家放归丛林……有故事,有风情,实在值得一看。

  同样难得一见的还有南美电影。当年美国人拍《贝隆夫人》找来麦当娜饰演,引得阿根廷人一片哗然,如今来看看阿根廷人自己拍的版本:《胡安与艾娃》。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导演将焦点放在两人的邂逅与相爱上,描绘了一个激荡政治背景下的爱情故事,获得了阿根廷学院奖的8项提名。而与《胡安与艾娃》的史诗气质不同,墨西哥电影《老爸不正经》从片名上就看得出其搞笑的本质。建筑师老公,搞定家人的同时还不忘和小情人约会,谁知道老婆也没闲着;秘密被揭开之后,一家人鸡飞狗跳,最后如何收场?听上去很像一场妙趣横生的婚姻关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