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喜剧巅峰之作 《我不是潘金莲》看点一网打尽

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刘震云编剧,范冰冰领衔主演,郭涛、大鹏、张嘉译、于和伟、张译、李宗翰、赵立新、田小洁、范伟、刘桦、黄建新、李晨等出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已于11月18日在全国正式公映。18日,片方再曝“潘金莲来了”版预告和“同筏共济”版海报。

作为冯小刚三年磨一剑的回归之作,《我不是潘金莲》连续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先是获得多伦多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费比西奖),后又斩获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和最佳女主角“银贝壳奖”,成为首部包圆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这两项重要大奖的华语影片。除了在国际上奖项与声誉双丰收,《我不是潘金莲》还喜获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音乐五项大奖提名。

二十年前,冯小刚用《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贺岁喜剧的先河,冯氏幽默风暴席卷千家万户,他本人也被赞为“最懂中国人的国民导演”。二十年间,冯小刚拍摄了很多诸如《天下无贼》《手机》《大腕》这样的佳作,但这位58岁的“任性老头”不满足现有的成就,依然初心不改、不断突破。冯小刚多次表示,“我唯一的信仰就是电影,90%的人在顺势而为,不缺我一个,我现在想做的是顺心而为。”

此次冯小刚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形、方形、宽银幕三种画幅来讲述李雪莲的荒诞故事。据冯导介绍,圆形画幅代表人情,方形画幅代表规矩和法治,无规矩不成方圆,“方圆之间代表的是人情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圆形画幅这一大胆尝试一直备受关注,热议不断,观影体验如何是观众们最关心的问题。在影片国内外几次提前放映中,方圆画幅的巧妙转换、方圆之中考究的构图和调色所呈现的东方之美不仅征服了中国观众,更令海外观众惊艳。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指导罗攀为影片的最终呈现保驾护航。除了在电影形式上的大胆尝试,冯小刚在电影内容上也不断深入。冯小刚表示:“《我不是潘金莲》是第三种幽默。”本片不再拘泥于过去擅长的言语和事件的幽默,而是在荒诞的故事背后诉说道理,在幽默中让人深思。

目前影片正在院线热映中。

《我不是潘金莲》的主人公是李雪莲(范冰冰 饰),但她不仅是主人公,还串起了故事中的人和事。这位农妇为了纠正与前夫秦玉河(李宗翰 饰)的假离婚,把一件事折腾成很多件事,把两个人的问题折腾成很多人的问题,而一出中国式黑色幽默的喜剧也就此展开。

《我不是潘金莲》根据刘震云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他同时也是影片的编剧。冯小刚曾在与观众交流时表示:“最应该感谢刘震云,我只是一个执行导演,我负责把他的剧本拍好”。如果读过《我不是潘金莲》的原著,你就会明白冯小刚所言非虚。刘震云自己担任编剧更确保了电影对于原著精髓的保留,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影片中的对白台词基本上都来自书中。

而冯小刚对于这个文本的电影化处理,则让这个故事以真正适合银幕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本文就将对原著与电影进行对比解析,列出电影中的主要改动。

下文含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一、故事时间&跨度的改动

《我不是潘金莲》中十年前的李雪莲与王公道VS十年后的李雪莲与王公道

电影使用了线性叙事,辅之以冯小刚的旁白进行起承转合。故事从十年前开始,在十年后结束。从人物对白中提到的“微博”等信息来判断,十年后应该是2010年左右,而十年前自然就是90年代末。而就人物形象的变化来看,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十年前是30岁左右,十年后虽然从长发变成了短发,脸也黑了几分,相貌、身形并未有太大变化。

《我不是潘金莲》小说的完成时间是2012年。小说中的故事开始时间是“那一年”,结束的时间则是“二十年后”。二十年后同样也是2010年左右,二十年前则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二十年间,李雪莲相貌变化可就大了去了。按照小说中的描述,从29岁变成49岁的李雪莲,原来“眉清目秀,胸是胸,腰是腰,二十年后,满脸皱纹不说,腰和胸一般粗。”

小说的叙事同样以线性叙事为主,但也在多处使用了倒叙、插叙的叙事手法,扩充故事的时空,发挥了文字作品的天赋异禀。电影版选择压缩时间跨度,一方面降低了布景与美术设计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让演员前后的妆容不会有太大差别,这种选择从降低电影拍摄成本的角度考量,完全可以理解。

二、故事空间的改动

电影中出现的地名中,除了北京与安徽黄山,其余的“光明县”、“永安市”等皆为虚构。而从角色们的口音与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发生在南方省份的故事。电影的主要取景地江西婺源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处,当地优美的景色与影片所使用的圆形画幅也构成了一幅幅中国山水画。

《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景色一看就属于南方

刘震云1958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到现在讲话仍旧带着乡音。小说版《我不是潘金莲》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故事发生地,但胡辣汤、羊肉烩面、离山东不远等元素基本可以确定小说就是以河南为故事背景。

三、故事结构的改动

前面提到过,电影版《我不是潘金莲》采取线性叙事,而小说在主要使用线性叙事的同时也使用了倒叙、插叙的手法。除了叙事手法的变动,电影版与小说版在故事结构上也有了较大改动,相比于电影中的一个故事,小说其实讲了两个故事——当然这个说法并不精确,因为第二个故事也是第一个故事牵扯出来的。

小说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序言:那一年”,第二章是“序言:二十年后”,第三章是“正文:玩呢”。前两章内容基本涵盖了电影版的故事情节,而第三章则是电影中没有呈现的内容。

史为民(赵立新 饰)这个人物无论在电影还是小说中都很有说头

小说第三章的主人公是因李雪莲上访被拉下马的县长史为民。被撤职后他回到老家开了家饭馆,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打麻将。春运期间,身在北京的史为民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这就意味着他要错过一次说好的牌局。急中生智中,他模仿了二十多年前与他交过手的李雪莲,在火车站广场上举起了一张写着“我要申冤”的纸。史为民“顺利”地被警察当作上访者遣送回家,赶上了牌局,而他对自己举动的解释就是“玩呢”。

从“序言”与“正文”的差别不难看出的作者刘震云的用意。李雪莲虽然是故事的起因,但是故事真正想表现的还是与李雪莲上访事件相关的法院院长、县长、市长乃至省长、首长等各级官员。这些官员之间曲里拐弯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就是官场。

四、故事出场人物的改动

《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官员们一个个粉墨登场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我不是潘金莲》,“李雪莲和她背后男人的故事”虽然标题党,但还算贴切。电影中,这些男人中比较重要的角色分别是秦玉河、赵大头、老胡、王公道、贾聪明、史为民、郑重、马文彬以及果农。

而在小说中,不说出场的人物,就是与李雪莲交过手的官员都比这些多。庭长老贾、法院专委董宪法、县信访局长老吕、副市长刁成信、镇长赖小毛等先后出场的政府官员,各个都有一本自己的当官经,但受到篇幅所限,这些人物均未出现在电影中。

另外,小说中李雪莲的大儿子秦有才与女儿都有提及,但在电影中他们也均未出场。

五、故事结局的改动

因为故事结构的改动,也就让小说与电影有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小说中,秦玉河死后,李雪莲自知无法继续上访,一心寻死,却被果农(范伟 饰)的“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大功夫”的话逗乐了。李雪莲的故事就在此处戛然而止。至于,史为民的故事我们已在上文复述过。

电影中,李雪莲寻死不成的桥段还在,后来李雪莲留在北京与表弟乐小义在车站开了家饭馆。这个结局中的另一个出场人物还是史为民(赵立新 饰)。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年轻时的李雪莲,她一身装扮神似侠女,冯小刚则在旁白中说道:李雪莲的故事结束了,但人们还是会像说笑话一样拿出来说,久而久之,李雪莲自己听到也觉得好笑,好像说得是别人的事。听上去,像是导演在对观众们说,你们以为这就是别人的故事吗?

六、李雪莲到底为什么坚持告状?

小说中李雪莲坚持告状的原因是“不告状,也不知道该干啥”

电影中,李雪莲多年后才跟史为民说出她坚持告状的真正原因。与秦玉河假离婚表面上是为了分房子,实际上是为了要二胎。但在假离婚成了真离婚之后,一气之下,李雪莲肚子里的孩子没保住。她多年来一直在告状,也是为了那个没出生的孩子。2015年,内地开始全面实施二胎政策。李雪莲的经历与历史的变迁对照来看更令人唏嘘。

小说在一开始就说明李雪莲与秦玉河假离婚是为了要二胎,等女儿生下来后秦玉河却跟别的女人结了婚,也有了孩子。咽不下这口气的李雪莲最初想要杀了秦玉河,对于跟着自己的女儿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李雪莲的同学孟兰芝说她“遇事不能忍”,这也是李雪莲开始告状的原因。接下来的二十年中继续告状则是因为习惯了,“不告状,也不知道该干啥……告状本身成了日子”。

七、李雪莲为什么想要杀人?

电影中,秦玉河将李雪莲称为“潘金莲”是她想要杀人的起因,而在小说中,她在一开始就想杀了秦玉河

电影中,去市里上访被抓后,李雪莲觉得折腾自己没什么意义,只想找秦玉河要句实话,却要来“我怎么觉得你是潘金莲”这句话。她找到卖肉的老胡,以让他“弄一回”的代价,让老胡替他杀了秦玉河、王公道、荀正义、史为民、蔡沪浜(小说中名为蔡富邦)等人。这桩交易显然成不了,万念俱灰的李雪莲只好去北京找明白事理的人。

小说中,李雪莲在与秦玉河的假离婚弄假成真后,就想找老胡帮忙杀了他。一位看厕所妇女的话,让李雪莲改了主意,决定要用告状闹得他家鸡犬不宁。这才有了找到王公道的第一次告状。告到市里被抓进拘留所蹲了七天,出来后李雪莲又找到老胡帮她杀秦玉河、王公道等人。这条路行不通,李雪莲决定不告了,找秦玉河问句实话。而在秦玉河污蔑她是潘金莲后,李雪莲直接决定去北京上访。

电影与小说对于“李雪莲为什么想要杀人”的描述直接体现出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区别。两者都以李雪莲找到王公道家开场,但之后的叙事方式却各不相同。受限于篇幅与时长的电影以线性叙事平铺直叙,也是必然选择。

八、李雪莲跟赵大头究竟是什么关系?

郭涛饰演的赵大头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我不是潘金莲》的小说中对于李雪莲跟赵大头的关系展开说了许多。他俩从初中时就是同学,暗恋李雪莲的赵大头从高中开始给他送了两年多的大白兔,高三毕业时还强吻了李雪莲。但因为胆小,赵大头最终也没得手。

李雪莲第一次去北京上访时,借住在赵大头的地界。晚上赵大头摸到李雪莲旁边时,李雪莲直言:“大头,别看了,该干嘛干嘛吧。”之后又说了句:“让你干你不干,你可别后悔。要不然,这两天,不是白逛了。”几句话就把有贼心的赵大头说的没脸皮了。

二十年后,面对赵大头的求婚,李雪莲并未拒绝,而把让赵大头帮她逃出警察的看守,当做一次考验。上访的路上,李雪莲还对赵大头说:“等这状告回来,我就跟你结婚。”

而李雪莲半推半就地与赵大头发生了关系以及赵大头与贾聪明(张译 饰)的密谋被李雪莲发现,两人最终分道扬镳这些桥段,小说与电影都保持了一致。也是因为篇幅问题,电影对于李雪莲与赵大头(郭涛 饰)此前的关系并未有太多细节介绍,李雪莲对于赵大头的求婚也显得不冷不热,。

圆形画幅的使用让观众在观看这段床戏的时候,更有窥视的感觉

需要特别提及的则是电影中对于“床戏”的处理。小说中的这段床戏描写还是比较直白的,这里我们就不多做描述了。而在电影里,圆形画幅则让这段戏显得巧妙、自然而不露骨。

冯小刚自己说过“我觉得在中国别弄什么床戏,因为你弄你拍也不让放不让播。实际上什么都有,电影里头什么都没有。也不能这么拍不能那么拍反而特尴尬,演还不如不演。在中国想用审查能容忍的床戏来吸引观众,我看还不如网站的页面飞出来的那种。”这段话也许可以解释,《我不是潘金莲》的床戏为何要这么呈现。

九、其他细节上的差别

当李雪莲说她不想再告状时,没有人信

1、电影中,李雪莲开了家牛汤馆,所以家里养了牛,还因为牛的话决定不打官司;小说中,并未说明李雪莲的职业,她之所以听牛的话是因为当年与秦玉河商量假离婚的事情,只有牛棚里的两头牛听到了。

2、电影中,李雪莲到市里上访被抓走的桥段被称为“喝茶”,她一个人走着路,不由分说就被带上面包车。小说中,李雪莲是在晚上被便衣警察从市政府大门前架走的。

3、小说中,“刁民”一词出现了九次,其中三次是与李雪莲交过手的公职人员送给她的。电影中“刁民”一次都没出现。

4、小说中,李雪莲第一次去北京上访就被警察检查了身份证,还被说成“刁民”,最后一次去上访用的还是假身份;电影中李雪莲第一次进京上访没有遇到任何阻隔,电影画幅在她入京之后由圆变方,这种设定应该也是为了突出画面,她十年后再进京,则遇到了李晨扮演的查证警察。

5、小说中,李雪莲误打误撞地坐上了人大代表们乘坐的大巴,直接闯进了人民大会堂;电影中,李雪莲则是拦到了住在省驻京办的首长的车,才得以上访。

6、电影中,高明饰演的首长在人代会出场时掌声雷动,会议开得井然有序。小说中,参加的省代表团研讨会的首长是临时决定参加的,后面有因为要接见外宾匆忙离开。

7、电影中,省长储清廉(黄建新 饰)下达了撤销与李雪莲上访案件相关的公务人员职务的命令;小说中,储清廉的这个决定被首长认为是他心机重的表现,最终影响了他的仕途。

8、电影中,县长郑重(于和伟 饰)试图从秦玉河入手,让他与李雪莲复婚,来解决问题,被秦玉河以“把我逼急了,我也一起告”相威胁;小说中,并没有这一段。

9、电影中,对于李雪莲过去十年间的上访结果并未细说,小说中,她在到北京告过的十九次状都先后被当地警察、河北警察、北京警察拦了下来,一次都没成功。

10、电影结尾处,冯小刚在旁白中提到,永安市展开了政府工作作风转变专项整治活动——这段当然只出现在电影里。

天河电影集团官方认证微信上线啦!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