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够了“好莱虎”听够了“祥林嫂”们的唠叨

听够了“好莱虎”听够了“祥林嫂”们的唠叨

 

 

面对“好莱虎” 外国影人听够了

中国影人“祥林嫂”式的唠叨

上海电影节开幕以来,中外影人在各种论坛上汇聚一堂,诊脉中国电影,其中有抱怨的、有“放炮”的、有落泪的、有乐观的,但外国影人安德鲁·摩根的一句话却足以让所有的声音有一个理性的停顿。他说:“我已经在中国听到足够多的关于电影的论坛和演讲了,但是,却没有看到太多的行动。”安德鲁的观点代表了一些“率真”的外国影人的态度,他们希望中国影人不要成为务虚的“说客”,而是要去实干。

近一段时间以来,所有的国产电影在上映前,都要大倒苦水,认为好莱坞夺走了中国观众的心,压缩了国产片的生存空间,这几乎成为了国产片的“上映宣言”。那么,国外的影人甚至是好莱坞的影人如何看待中国电影人的“苦涩”?记者借上海电影节之机采访了一些外国影人,他们对于中国电影人这种“祥林嫂”式的唠叨有些不理解,他们的思维很简单如果真的有困难,那么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说,而是去解决。

 

 

“好莱坞根本不值得畏惧

它有很多的烂片”

安德鲁·摩根有着40年的从业经验,曾经是李小龙的助手,长期担任嘉禾影业的制作、发行人,帮助成龙、洪金宝、唐季礼、陈可辛等人前往好莱坞发展,也是《投名状》、《大武生》等电影的海外发行人。摩根非常直率,他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将十分光明,但是,目前的中国影人却被好莱坞的“入侵”吓破了胆,变得止步不前。“中国的导演在不停地说好莱坞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挑战,可是仔细想想,问题到底是来自于好莱坞还是来自于中国电影本身?好莱坞根本不值得畏惧,它有很多的烂片,但我觉得遗憾的是,在过去的五年当中,中国电影没有很好地去积累实力,培养好的导演,制造优秀的明星,在这些方面中国电影人有点懒惰。”

安德鲁·摩根建议中国影人现在应该少说多做,先从解决一些基本的矛盾入手,再去图谋更远的发展。与安德鲁一样,好莱坞制片人加里·库尔茨也不明白中国影人为什么这么强调来自于好莱坞的压力,“难道好莱坞就没有对手吗?好莱坞的对手也很强大,它要跟苹果手机、跟DVD、跟ipad、跟mp3,甚至跟快节奏的时代去竞争,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在抢电影的空间,好莱坞何尝不是徘徊在‘十字街头’?但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智慧、是行动。”

“电影人要勇敢,要敢于试验,

敢于失败,敢于坚持”

在加里·库尔茨看来,好莱坞正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调整,“比如,根据人们注意力缩短的特点,我们的电影叙事也在加快节奏,我们甚至已经不满足在一个电影里面讲述一个故事了,而是要铺陈很多的线索。再比如,我们的世界面临经济危机,大家也不愿意看太多个人苦难的故事,我们就要帮他们暂时脱离一下现实,给大家的眼睛吃些‘糖’。”

有趣的是,加里·库尔茨似乎特别不喜欢分析和调查,他觉得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种种不确定性,“如果有机器告诉我一个剧本铁定赚钱或者不赚钱,那我很想把它扔出去。”这种火爆的性格也让加里·库尔茨对于中国影人的“优柔寡断”有些受不了,他希望中国影人能够充分地相信自己,而不是在做自己的作品前,处处考虑好莱坞的模式是怎样的、或者自己的作品是否会与好莱坞大片的档期相撞,“其实,有一些小制作的讲述家庭或温情或残酷的故事,不管是法国的、伊朗的、中国的、日本的或者说冰岛的,在全球却广受欢迎。一部电影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人们之前无法准确预知这部电影是否能够成功。电影人要勇敢,要敢于试验,敢于失败,敢于坚持。”

“中国的电影产业显然还没有

完全利用所有的机会”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外国影人都在急切地催促中国电影的一些实际行动,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总裁艾里善表示,美国电影25%的收入来自于电影院,其他来自于产业链上的酒店、公园、动漫等衍生品;而在中国,90%的收入来自于电影院,中国的电影产业显然还没有完全利用所有的机会。负责戛纳电影节选片的克里斯蒂安·热纳则认为中国电影急需培养观众还不够,“保护并不是说自我封闭,而且要给观众一种多样化的观影感受。我建议中国建设更多的艺术电影院,这并不是和商业电影作对,而是一种培养观众鉴赏能力的过程。”

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提名,担任《埃及王子》、《人性污点》等电影编剧的尼古拉斯·梅耶希望中国电影从踏实地讲好一个故事做起,“电影人应该先用剧本把自己感动,再去感动观众。”加里·库尔茨则叮嘱中国电影人不要迷失,“首先要为你自己的文化做一点事情,如果你的电影讲述的不是你们国家的事情,让人看着像美国电影,相信不会有太多观众会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