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上海电影节日程已过办,从大会的议程手册上统计,有逾30多部影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官方首映。电影频道主办的“传媒大奖”聚焦小成本影片,《HELLO 树先生》《百年情书》《钢的琴》等均全场爆满,意味着现在观众对中小成本影片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同时又暴露了一些很现实的问题,很多“新锐导演”和“个人导演”都呼吁应增多文艺片的放映院线,培养专业受众群,笔者通过对“传媒大奖”入围影片中部分导演的专访总结出中国文艺片发展空间之所以被挤压可能存在的几个症结:
一、找投资难。几乎做艺术片的导演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郎在对门唱山歌》此次入围参与角逐“传媒大奖”和“金爵奖”,导演章明直言不讳,他说,商业大片拍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文艺片会遇到;商业片不会为资金问题发愁,而这恰恰是中小成本影片面临的最大问题,“比如说,我这部片子,其实去年就已经拍完了,但是,突然之间没钱了,后期混音和剪辑就无法完成,前一段时间,这部片子说要参展,我们才又搞来了一点钱,把这个片子弄出来,今天我们也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成片,字幕还是昨天刚刚做出来的,没有办法!”短时间见效益的市场理念一直占主导地位,使小成本的文艺片无法有更多的机会在导演的手里变成影片奉献给观众,这是现在中国文艺片导演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中国艺术片院线凤毛麟角。《百年情书》导演金舸坦言,中国艺术片不是没有受众,而是非常缺少可以为之放映的专业院线,例如这次的《百年情书》本来已经全国首映了,但是很多城市的观众竟然连听都没有听过这部影片的名字,即使是在北京,这部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片,也仅仅在11个影院上映,而且几乎都是上午档和午夜档。“前两天,我也去了一趟影院,看了下电影上映排期,一水儿的好莱坞大片,观众都喜欢吗,其实也不一定,有些可能也烦,但是没有办法,你根本找不到其他的地儿看别的片儿。小成本影片又不可能拿出多少钱来进行宣传,就更无法真正的公映了,你去和人家谈,人家直接问你,你这部电影里有大明星吗、有八卦吗,没有,那就只能往后推了……没办法”
北京已经率先建立了两家专门放文艺片的院线,但是对于拥有一千多块大银幕的大都市来说,简直是少的可怜。在日本,在台湾,由于政策的保护,院线老板愿意针对某一部小成本影片专门拿出周末下午的黄金档来放映,尽管票价会很便宜,甚至可能是赠票,但对整个文艺片市场起到了很大地推动与鼓励作用。
三、发展道路狭窄,另辟蹊径成唯一出路。现在观众偏爱消费商业大片,导致艺术片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无奈之下,很多实验电影的导演及新锐导演唯有向外寻求出路,于是出现了中国文艺片在国际上屡屡斩获大奖,而在中国市场仍“卖不出好价钱”的局面,但是生存是文艺片面临的主要问题,当下只能选择“先得奖后发行”的路子。著名导演贾樟柯认为,这也许是个好的办法,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不应该区分国界的,导演可以分为中国导演、外国导演,但是影视作品,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权去欣赏。一部影片如果可以感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说明这个片子一定某个细节触碰到了人性中的某根神经,人和人之间情感是相通的,是没有国籍、种族区分的。因此,“导演就应该好好地拍一部电影,不应该过重地去看待到底是中国的电影,还是外国的电影,走国际化道路不见得是个不好的尝试”。
四、受众群体需要健康培育、多元化发展。 投资人不愿意把钱投给艺术片,责任其实也不在他们,而在观众。“观众就是这样的,他们有时候喜欢看大片,坦率说看这样的大片让他们感觉很轻松,不用怎么动脑,完全就是看特效看明星看故事。但是很难有那种心态安安静静地看艺术片,看完后去思考。所以造成了现在的市场状况。”有些导演也提出了观众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十四届上影节,是中国电影人与世界电影人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是一次盛宴,也是一次很好的向外国寻求学习方法的机会,毕竟无论是戛纳电影节,还是威尼斯电影节,他们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他们有着成熟的经验,成熟的市场,成熟的运作模式,而对于这些,上海电影节的确还只能算是个“新兵”。
尽管从历年的发展规模和来沪嘉宾的数量上看,我们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一个节日盛会里,在这片中国的土地上,听到更多中国影人自己的声音,为他们争取发言权,为他们解决一些长期困惑他们的问题,让中国的电影市场更加成熟与多元化发展,这应该成为上影节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不仅国家允诺要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让人民更有尊严的活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影视这个领域提高中国影人自己的“尊严”和“幸福指数”?如何让文艺片更快地脱离所谓的“浮云档”?尽快改变夹缝中求生存的现状,这应该是我们下一步亟待解决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